西周第12個國王叫周幽王(前 781—前771 在位),他寵幸褒姒,廢掉申后和她的兒子太子宜臼,而立褒姒為后,立她所生之子伯服為太子。這一廢一立,引起王室內部混亂。因此,在繼位的第11年(前 771),他的岳父申侯聯合繒國和犬戎,包圍了王都鎬京(今陜西西安市西長安縣)。幽王忙命人燃起烽火,調各路諸侯帶兵來"勤王"。但曾經幾次受騙的諸侯卻一個救兵也不發。在危急之中,幽王帶著褒姒及伯服,由司徒鄭桓公保護向驪山逃去,但他們很快被犬戎兵追上。鄭桓公戰死,幽王和伯服被殺,褒姒被虜。犬戎的軍隊在鎬京城內大肆洗劫了一番后退走。后來,太子宜臼在申、魯、許國的擁戴下新立為王,就是周平王。平王看到鎬京在兵燹(xian)之后十分殘破,而且離西戎又近,很不安全,于是決定將都城向東遷至洛邑,史稱"平王東遷"。這一年是公元前770 年。東遷后的周王室稱為"東周",后來史家把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段。"平王東遷" 標志著我國歷史進入了由統一的西周王朝走向分裂的春秋時代。
一個龐大的西周王朝,一個"赫赫宗周",為什么被犬戎兵一擊就土崩瓦解了呢?這是有深刻原因的。遠在幽干的祖父厲干時。西周王室內部就已是矛盾重重。著名的"國人暴動"竟把厲王趕下了臺。幽王的父親宣王吸取教訓,整頓國政,進行改革,緩解了周王朝內部的矛盾,國力一度強大起來。但是后來宣王不斷對外用兵,且時有失敗,致使國力再次衰微。宣王為了顯示自己的威風,強迫魯國國君廢長立少,破壞周朝的宗法制度,同姓諸侯對此大為不滿。他又無辜誅殺大臣,弄得人人自危。到了宣王晚年,西周王室已是危機四伏。
接替宣王的幽王是一個有名的暴君。他一上臺就任用貪財好利、善于阿諛奉承的虢石父為卿,執掌王室大政。奸臣當道,正直的大臣卻橫遭打擊。例如,在千畝之戰中拚命救出周宣王的奄父之子叔帶就被迫逃到晉國,所以,《詩經》上說,周幽王的用人方針是打擊好人,重用壞人。重用壞人的后果,不是亡國就是造成國內動亂、國力衰弱,這可說是一條千古不渝的真理。
周幽王本人荒淫無度,寵幸褒姒,沉迷于酒色; 而自然災害又連年不斷,先是大地震,接著又是大旱?!对娊洝な轮弧访枋鲇耐醭跄甑囊淮蔚卣鹎闆r是,"百川沸騰,山冢崒崩,高岸為谷,深谷為陵",河水鼎沸,山谷變形。大旱致使"三川皆竭",渭、涇、洛三條河水斷流。一系列的天災,帶給人們無窮的苦難。人民流離失所,統治階級不但不救災,反而趁火打劫,大肆搶奪土地和奴隸,"人有土田,女(汝)反有之,人有民人,女(汝)覆奪之",《詩經·瞻仰》寫的就是這時的事??梢?,幽王被殺,西周瓦解,并非偶然。
周平王被諸侯擁立的同時,虢公翰也在攜地擁立王子余臣為王,稱為攜王?!瘸霈F"兩周并存" 的局面。周平王得到鄭、衛、秦、晉、魯、許等諸侯國的支持,10 余年后,晉文侯仇攻殺攜王,"兩周并存"的局面才結束。
周平王所遷的東都洛邑,在今洛陽市澗河和洛河交匯一帶,本名郟廓,史稱"成王定鼎于郟廓" 就在這里。這座都城營建于周成王時期,有周王室的宗廟宮寢,后又為平王及以后幾代周王所居,故稱為王城。周公在營建洛邑時,把參加過"三監"叛亂的殷"頑民"遷來聚居于王城的東郊,殷"頑民"所居之地后來逐漸形成城市,因在洛水之北,按"山南、水北為陽" 的命名原則,被稱為洛陽。王城、洛陽都建于周成王之時,故統稱為成周。
平王東遷,居住在王城,經過250年,到周景王逝世(前520)時,王室內發生了王子朝爭位的事件。繼位的周敬王因王子朝的黨羽控制了王城區,就遷居到周初"殷頑民"所居的地方。公元前 510年,晉國派魏舒、韓不信會合諸侯于狄泉,就在那里為敬王修筑成周,從此這里就專稱為成周,而其西邊的仍稱為王城。到戰國時,周又分為西周、東周,王城則為西周君所居之地。
1949 年以后,考古工作者經過多年努力,在今洛陽市找到了王城遺址城墻的三個角。北城墻遺跡保存最完整,長2890 米。在瞿家屯和小屯村一帶地區發現的大量建筑基址就是王城的宮殿區。洛陽地方在當時居"天下"中心,四方輻臻。是交通和商業貿易的樞紐地。這一點從古代典籍到現在考古發掘,都可以得到證明。東遷后的王都洛陽,由于周王室力量的衰弱,已經喪失了作為全國政治中心的地位,而作為商業都會,卻是相當繁榮的。
【版權聲明】嘰嘰歪歪吧提醒您:請在瀏覽本網站關于《東遷在哪里 我現在在哪里》信息時,請您務必閱讀并理解本聲明。本站部分內容以及圖片來源于商家投稿和網絡轉載,如網站發布的有關的信息侵犯到您的權益,請及時與我們取得聯系,郵箱:20451 17252#qq。com,我們會尊重您的決定并當天作出刪除處理。